心中要有牵挂

又是漫长的一个月,好像发生了很多事,但是停下来回忆的时候,却又想不起来有什么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唯一让我有点惊讶的是,原以为搬家会让我伤感一阵子,但结果并没有。可能也是因为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对我来说并没有造成特别大的变化吧。而且搬家给我带来的好处多过坏处,自然也就不会特别伤感了。况且让我们感到伤感的往往是人,假如你心中并没有特别牵挂的人,也没有让你觉得要和过去告别的回忆,那即使是再大的变化,在你眼中也只是一件普通、平淡的事件而已。所以,也算是给自己提了一个醒,要认真生活,要多去和不同的人接触,没有什么比拥有丰富的回忆更让人幸福的了。

5 月 1 日 - 保持诚实

看了一个 TED 视频,讲的是如何识别他人的谎言,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撒谎,有的时候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谎,有的时候是一些善意的谎言,更多的时候是为了维持我们自身的形象或者满足虚荣心而撒谎。就像演讲者说的,撒谎是智慧生物才有的特征,我们习惯性地把它作为一种摆脱困境的方便手段。但撒谎的长期后果是负面的,尤其是当一个人养成了习惯之后。我们会逐渐变得短视,不再把诚实和真诚作为与人交往时的基本原则。因为谎言总有被戳穿的时候,哪怕是一些非常隐蔽的谎言。而谎言一旦被人识破,一个人的信用就会受到损害,即使短期来看我们得到了某些利益,但长期来看失去的只会更多。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信用意味着一切,没有人愿意与一个不守信用的人交往。除此之外,撒谎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因为当一个人撒谎之后,无论多么善于掩饰,至少有一个人知道他撒谎了,那就是他自己。养成撒谎的习惯之后,人的气质会逐渐变得越来越猥琐,而且也很难完全信任他人。做不到向他人完全打开自己的心扉,去毫无保留地与人交往。最高级的谎言其实是一个人根本不认为自己在撒谎,他坚信自己说的话是真实的,也意识不到自己相信的东西其实完全是自己大脑中编造出来的谎言。不过,这超过我们要讨论的范围了。我过去也常常撒谎,而且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在撒谎。自从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自己脑海中的想法之后,才慢慢意识到这个问题。哪怕和陌生人交往,也要尽量保持诚实。这也是为什么我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沉默,因为我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越少,就有越多倾听的机会,这样就可以有时间甄别对方的话语,也能最大程度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

5 月 2 日 - 旅行的意义

转眼到了五一假期的倒数第二天,这三天把租房的事搞定了,接下来就是准备搬家了。不知道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不过,一直以来我好像都挺适应变化的。每次搬家都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点新鲜感,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小区和街道。我喜欢那种慢慢熟悉周围环境的过程,有一种旅游的感觉。说到旅游,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那种简单逛逛式的旅游了,我觉得理想的旅行方式是在当地生活一段时间,感受当地人的生活节奏。说到底,旅行本来就是为了制造出一种新的体验。到新的地方,遇到新的人,暂时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感受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你会以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当你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过着这样一种我不知道的生活,你会觉得过去的自己是无知的,也有可能感到自己是幸运的,又或者启发了你应该去追求过什么样的生活,以及获得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等等。旅行是最简单的拓宽一个人的认知、改变一个人思维方式的手段。不止一次听到一些老年人说到,最后悔的事是没趁着年轻的时候多去旅游,希望自己不会犯下相同的错误,以后还是得多出门旅行。

5 月 3 日 - 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昨晚看了两部电影,大佛和天注定,今天中午又看了一部江湖儿女。虽然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不同,但都讲的是社会偏底层人的生活。每次看这样的电影都会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同时也会觉得自己的经历好像太苍白了,似乎是个傻白甜。换作是我,在那样严酷的生存环境下,我能够适应并生存下来吗?不过这么假设没意义,没有人会主动选择过那样的生活,每个人都是被迫的。但是,除了拷问我们的社会制度和人的道德水平之外,难道我们没有别的什么能做的了吗?我觉得还是有的,那就是自我教育。联想到最近看过的复旦王德峰教授的一个讲座,我觉得我们作为中国人还是幸运的。虽然生存环境恶劣,可用的资源也非常有限,但是,我们很早的时候就发展出了儒释道这三种不同的人生哲学。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不需要宗教,也能让文明得以保留,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我们的文化和文明还会继续流传下去。儒家思想教我们要做君子,要仁爱,明明德,止于至善;佛家教我们要放下,世事无常,只有心无所住才能成佛;道家教我们要逍遥自在地活着,无拘无束,凡事顺其自然。因此,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都能找到你需要的人生哲学。进可以入世,退可以出世。位高权重则尽心尽力为百姓谋福利,命如蝼蚁也可为俗世生活而活。有才有德之人不想沾染世事,也可选择隐居起来,只求活得逍遥自在。对于同一个人而言,我觉得人年轻的时候应该学习儒家思想,追求高远的理想,追求修齐治平。等到了中年,人的学习能力、精力都开始走下坡,人生也很难再有大的变化,那就可以学习佛家思想,学习如何控制欲望。人的自我只是一种想象,于是才能慢慢把外界的功与名放下,追求内心的宁静平和以及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到了老年,我们的人生已经走向尾声,死亡在我们的生活中变成了一种越来越常见的现象。看着亲人们一个个的离去,痛苦和悲哀经常困扰着我们,于是道家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终究也要回到自然中去。不以物累形,做真实的自我,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其实我们的文化早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了我们的一部分,只要我们还在说着中文这门语言,我们就会一直受到以上这些文化的影响。

5 月 4 日 - 我们为什么没有选择宪政

最近又开始关注政治方面的视频,在 YouTube 上看了台湾民众党主席柯文哲的不少演讲,一开始只是看到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时和一群大学生吃早餐、聊天时的视频,意识到这个人还蛮有意思的,然后一连看了好多他在台清大、纽约大学等地方的演讲,越来越被这个人吸引住了。首先,他作为外科急诊科医生勤勤恳恳工作几十年,也算是比较有成就了,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龄却转而去选市长,后来发现当市长也干得还不错,于是又创立了新的政党,准备参选总统。这样的经历本来就挺有故事性的。大多数人应该都没法不承认他是一个既有专业性又有理想的非常实干派的人,不但有好的出发点,也有能力改变现状,这样的人才应该站出来承担更大的责任。假如我是选民,我希望看到的应该就是这样的人了。

可惜的是,作为海峡这一边的人,目前我们还没有这样的权力。虽然我也是纳税人,但是只要涉及到政治,一切都只能服从安排。这样做当然有好处,比如有利于政策的实施,但是坏处也很明显,最直观的坏处是言论自由和审查的问题。这是实实在在影响到我每天生活的事情,其他事情还都是小事,部分是因为我工作的原因,我获取信息的渠道需要访问真正的互联网,但是假如我不使用一些特殊手段,绕过防火长城,我就没法获取我想要的信息。当然,作为一个守法的公民,我也上网查过,目前我所在的地区好像还没有哪条法律禁止我这样做,并且我的行为也没有危害到国家安全。我能理解设立防火墙的初衷,但是无论如何,这是在限制普通人的自由。假如在一个民主国家,有完善的问责机制,我相信,这样的行为很难获得大部分人的同意。

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真正的宪政、法治和民主呢?是因为国民缺乏足够的教育,文化和思想还不足以形成一个能够保持自身稳定运转的公民社会、法治社会吗?又或者是因为统治者认为时机还不够成熟,当前需要先专注于发展经济,因此不愿意放弃手上的权力,甚至想要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好像都有可能。我觉得在当前的环境下,努力发展自身,然后等待更多人变得更加成熟起来,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建立起一个公民社会的雏形,这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5 月 5 日 - 柯文哲

越来越喜欢柯文哲这个阿伯了,看了他的很多视频,包括他的一日市长跟拍。假如镜头下记录的真的是他日常的生活,那么,我觉得他真的是知行合一的人,可以作为很多人的榜样。这差不多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年轻人支持他了。我觉得一个人一生能做到像他那样真的就无憾了。无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哪怕内心不是真的想做,但至少对他人产生了正向的作用。虽然过去我在碎碎念中表达过做一个自私的人更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但假如你把自私看做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那么,当你超越了某个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有时候(看似是)为他人做的某些事成了自己生命中一件优先级特别高的事,也就是你把个人使命与服务他人结合在了一起。这样一来,他人的幸福就成了你自己的幸福。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柯p一直在强调「我们要想清楚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了。尽管「从为他人服务中获得幸福」这个说法听起来过于崇高,但是,假如我们换一种说法,比如追求自我实现,这好像又变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了。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因为你人生的质量取决于你的目标,而取法于上,得乎其中,所以制订高标准就意味着你更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结果。非常感恩,为自己拥有了一个新的人生榜样。

5 月 6 日 - 学习语言的意义以及利用好自己的天赋

语言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查理曼大帝说过一个人会第二种语言就像是有了第二个灵魂。在我身上最明显的例子是,假如我的英语能力不佳,我可能不会接触到那么多样的音乐、影视剧,以及不同的信息获取渠道,我可能也不会继续做现在的工作。所以,学习英语对我的人生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有时候我也会意识到我并没有利用好这样的优势,我并没有利用语言去创造出更多的连结,我对语言的使用还是停留在非常表面的阶段——获取信息。我觉得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们应该使用它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我过去常常在碎碎念中提到的传播有益的价值观。人是观念的产物,智慧来自于接触足够多的信息并且将其整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当我们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用于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某一类知识或者说是掌握了某项技能。作为软件开发从业者,很多人常常会感到我们这个工种容易遇到职业发展瓶颈的问题,也会害怕自己有一天会被他人或者 AI 取代,这是因为我们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现有的知识很快地迁移到其它领域,我们的思维很容易陷入一种非常局限的模式中。相比之下,像医生、老师、建筑师等工作,他们所学的同样是专业性很强的知识,但是却容易越老越吃香,因为他们积累下来的经验有更高的价值,而我们的工作则更看重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足够敏捷的思维,所以往往只有年轻人才更合适。当然也有很多长时间从事这一行的人,但是比例相对而言会少很多。所以,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好自己的天赋,以最适合的方式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建立更大的影响力。我还在持续探索之中,也希望越来越多人可以一起加入这条自我探索之旅。

5 月 7 日 - 不要活在楚门的世界里

昨天开发上遇到挺多问题的,只能说 flutter 集成测试真的是有挺多坑的,但是也没办法,只能见招拆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我还是抱着一种「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的态度,哪怕眼下做的事看起来毫无意义,但是谁又能猜到未来某天也许会派上用场呢?即使不能从中得到任何经验教训,至少还能磨练出耐性、提升个人意志、培养品德。长期来看,这些才是一个人身上更为重要的素质。

昨晚看了查尔斯三世的加冕仪式,毕竟是曾经的世界头号强国的国王,整个过程只能说是极其隆重,这应该是历史上第一次英国国王加冕被全世界人直播观看吧。我也第一次得知,原来查尔斯三世就是原来的威尔士王子,戴安娜王妃的丈夫。一旦开始去搜索相关的信息,就会觉得一切都像是发生在特别遥远的过去。明明那时候的我还没有出生,我也是后来通过他人的转述才了解到上个世纪的那段历史,但是总觉得这些是历史上特别重要的事件,甚至可以比肩人类历史中的重大时刻,比如戴安娜王妃的葬礼,肯尼迪总统的遇刺,Live Aid 义演等等。或许是因为那是人类第一次拥有大规模实时传播新闻媒体和影像资料的年代吧,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同时关注某一个事件的发生,这是前所未有过的。到了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又提升了很多倍,人群也逐渐被分化了,大多数人都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所以,这种所有人同时关注同一事件的现象很难再次发生了。然而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人们的选择变多了,我们更容易被同类理解了,从这个角度看当然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这个时代也是不同人群之间分歧最大的时候,我们容易变得极端化,也难以忍受和自己不同的观点,有的时候甚至不愿意去了解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的观点。人群的分化和互不理睬,看似会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但实际上只是把问题隐藏起来了。我还是觉得我们应该多去倾听和自己不同的人的观点,尝试去理解对方,只有这样才能完善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当一个疯狂的小丑比活在楚门的世界里要好,而只有足够勇敢的人才敢去打破自己的边界。

5 月 8 日 - 亲密关系与人生的意义

人们为什么想要进入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作为一个从而进入过任何亲密关系的人来说,我的回答是:亲密关系可以给人安全感,获得陪伴,获得从另一个个体身上获得反馈的机会,用机器学习中的术语来说就是 RLHF -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人类反馈中的强化学习。但是,一个人独居时间久了之后,就会对私人空间更加重视,会变得非常反感他人对自己私人时间和空间的侵占,尤其是不容你同意的那种占用。所以看到有研究说,独居久了的人,性格都会变得有点反社交甚至是难以相处。不过,这两个因素好像是互相强化的:正是因为不擅长社交,所以不愿意与人社交;越是不去社交,就越是容易在社交场合感到尴尬、难以适应,甚至连日常的交流都很难完成,所以也就越是回避一切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场合。另外再加上现代科技的进步,一个人真的有可能做到几个礼拜不下楼。我也看过那种视频,记录打扫卫生状况极度糟糕的房间,那样子的房间,真的很难想象一个人是怎么在那种环境下生活的,更加让人同情的是曾经住在那里的人,他的心理和精神一定处于比这个房间还要糟糕的状态。相比较而言,我还算是比较幸运的。我是个非常内向的人,也不喜欢社交,不过我至少还有一点选择权,以及有爱我的家人们。我可以一连好几天不出门,但有时候也敢去和网友面基。我几乎不与朋友联系,也不和同事社交,但是我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可以一个人做所有事,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虽然偶尔也会感到孤独,但是我知道这只是一瞬间的感觉。况且这个世界上哪有不孤独的人呢,总有一天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然后所有的人和事就都和你没有关系了。有一天所有记得你的人也会死去,然后你就像从来都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一样。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我们的人生是有意义的,而意义就在于当下活着的那一刻。你为他人带去了多少快乐,你服务了多少人,你用你的智慧创造出了多少东西。你让自己在那一天过得充实而快乐,有时候这就是全部的意义。

5 月 9 日 - 远程工作的心得

想谈谈自己的新工作。从开始远程工作到现在,差不多有两个月了,一开始总是感到诚惶诚恐,现在虽然不能说游刃有余,但至少觉得自己已经能够胜任这样的工作模式了。虽然有时候也会感到有所懈怠,比如会分心用大段时间去关注非工作相关的事情,但是至少还是能逼着自己每天都有所产出。转念一想,好像在办公室上班也不一定能做到每天都有实质上的产出吧。我过去的工作忙的时候会特别忙,但是空闲时间也会特别长,相比之下,远程工作就显得节奏比较缓慢,不会有让你忙到需要加班完成的工作,但是你得保证自己足够自律,能够每天都能有一定的产出。远程工作并不是适合每个人,但是只要你能适应这样的工作节奏,它对人是一种解放,我现在特别喜欢庆幸自己能够拥有这样的工作机会,这对我来说也是人生的一种新体验。除此之外,另一个特殊的地方在于需要和国外的同事一起工作,因此还有语言问题需要克服。我的书面英语虽然没问题,但是口头表达明显很难跟得上,因此这方面是个巨大的劣势。不过,我也意识到我的同事们都是非常善良以及好相处的人,语言无法表达那就用文字沟通代替,所以我也不会感到有什么心理压力。这方面不得不说,甚至可能比过去与国内的同事沟通更为简单,因为没有勾心斗角,大家都很真诚,只说自己的心里话,因此合作起来也特别省心。所以说,那些偏见真的没有必要,我们都是被自己的观念给限制住了。只要心是自由的,就没有什么能够束缚你。

5 月 10 日 - 节俭和极简

这两天开始准备搬家物品的打包了,每次搬家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的东西这么多,但是真要让我扔掉一些,好像也没办法扔,因为似乎都是用得到的东西,只不过有的东西使用频率很低而已。另外,我也意识到,其实日常用品没必要囤积太多,搬家的时候真的是个麻烦;衣服也是,我原本以为自己没什么衣服,但整理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常穿的就那么几件,剩下的都是买来后不太喜欢就不怎么穿了,但是又不舍得扔,所以就成了一种累赘。买衣服贵在精,宁愿花多一点的钱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也比买了不怎么喜欢的衣服然后一直闲置着要好。再有就是,我觉得自己需要把握好节俭和极简的度,这两者应该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一开始节俭会有利于极简的生活方式,你需要的东西变少了,但是一旦超过了某个度,这种状态就会被打破,比如太过节俭以至于养成了囤积的习惯。这是我依旧需要学习和改变的地方。有的时候我们囤积只是为了满足内心那种从拥有到充足再到多余的渴望。所以,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 let it go,学会重新归零,避免陷入某种病态的追求。

5 月 11 日 - 不要被周围环境限制,从他人眼中看世界

突然意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其实是很容易被周遭环境限制住的人。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你从来没去过的、会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以及生活在地球上其他角落的人们,你从来没见过甚至不曾思考过他们的存在,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却有可能颠覆你现有的认知,然而有时候我们却以为自己眼前的世界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我们太渺小了,而世界太广阔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在眼前的那一点时空中陷得太深,要学会时不时地跳出常规的模式,工作、吃饭、睡觉、逛街、娱乐,这些都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已,偶尔也要关注下这个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有的人比起来,你是幸运的;而总有人比你更加幸运。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要学会反省自己的生活。我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生活?我过去一段时间内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吗?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快乐和幸福真的在于得到某样东西吗?我是不是可以放弃追求那个目标,从而可以有时间去追求我更想要的东西?5 年、10 年后的我还会想要那件东西吗?旅游是一个打破日常生活习惯、更换环境的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现代科技那么发达,你随时可以通过各种音视频平台关注到其它地方的人们的生活,未来还会有实时 VR 等新技术,我们甚至可以不出门就体验在地球另一端的生活。然而,这一切要求你敢于探索,去认识不同的人,去利用好手上的工具,去和他们交流,包括你身边的陌生人。只要你愿意展现出友好的态度,伸出一只手去,总能从他人眼中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5 月 12 日 - 学会感恩

今天是 5·12 大地震 15 周年的纪念日。虽然 15 年过去了,但是每当想起那时候的一些片段,内心还是感慨万千。可能也是因为那会我刚上初中吧,印象中的一些画面还是经常浮现在脑海中,那时候的教室以及教室外面长长的走廊,老旧的教学楼和操场,和同学打过架的地方,一起等公交车的画面,等等。那会的自己害羞腼腆但是又有点孤傲。现在好像也基本没变,只不过孤傲变成了孤芳自赏。但我还是更喜欢现在的自己,更自由、也更无拘束。说回大地震,好像每次发生灾难的时候,大家都会变得团结起来,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国家。那时候经常看到一个词叫众志成城,好像人的意志真的能形成有形的建筑物和街道一样。但是,我们看到的结果也的确是几乎每个人都贡献出了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哪怕只是关心和同情。最终,这些困难的时刻变成了我们的共同记忆。没有人想要灾难发生,但是当它发生的时候,知道自己能够得到帮助,以及身边有更需要你的帮助的人,这就是我从这次灾难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人真的应该学会知足,这世界有那么多的苦难,比如就在此刻全世界范围内还有超过七千万的难民。所以,能够安全地活着,没有流离失所,每天有食物填饱肚子就已经是一件幸福的事了。而且在我们国家,人均月收入小于 800 元的人群有 3.3 亿,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生活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所以,大多数生活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人都算是幸运的。这么对比好像是在消费他人的苦难,但是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意识到,此刻的生活不是理所当然的,要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5 月 13 日 - 搬家、目标、我们这代人的优势

今天周六,是搬家的日子。昨晚有点失眠,早上却很早就醒了,醒来发现闹钟还没响过,于是想睡会儿懒觉,可是怎么也睡不着了,明明平时都是多睡两分钟都好。无奈起来洗漱完然后开始收拾剩下的东西,被子、床单之类的,还有卫生间用品。感到肚子有点饿,从不吃早餐的我决定还是点个外卖填饱肚子先,不然中午搬家没力气。点开外卖app,发现常吃的早餐店居然都还没开始配送,不由得感叹,早起的鸟儿果然没虫吃。无奈继续整理,等房间内都收拾地差不多了,一看时间,居然才过了半个小时。不过,这时候外卖已经可以直接下单配送了,于是点了个饭团和一碗粥,然后开始规划今天搬家的步骤,收拾物品、搬东西下楼、和房东确认、出发去新小区、搬东西上楼、收拾东西、整理房间,差不多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地计算地非常准确,事后发现,好像的确基本上是按照计划完成的。唯一的意外是到了晚上的时候,突然觉得很累,看着房间里没收拾完的东西,心里有种无力感,像是被周围的虚空吸干了真气。然后,我点了一堆垃圾食品,开始看小视频放飞自我。

人说到底还是无法摆脱低级原始的一面,欲望满足了就无聊,无法满足就痛苦,想跳脱出这样的循环的话,就得有足够的自制力,得有清晰的目标,得找到生命的原动力,并且超越它。性与繁殖欲是动物的天性,但是我觉得人类相比一般动物的优越性在于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为自己找到更适合的目标,因此,我们周围的世界才会变成今天的样子。人类不仅仅只是基因复制自己的意志体现,也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自我的发展方向,我们发明了语言、各种各样的工具和复杂的社会分工,我们主宰了自然界的所有其他生物。但这就是全部了吗?显然不是,我们还会向更遥远的远方前进,比如宇宙和海洋的更深处,比如微粒内部更本质的元素,比如破解人类大脑的全部秘密,等等。这也是我们这代人活着的优势之一,那就是继续见证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下去。

5 月 14 日 - 幸福在于控制欲望

今天真的是漫长的一天。昨晚不出意外地失眠了,早上却 7 点多就醒了,然后又睡不着了。起来洗漱完看着剩下没整理完的东西,心里满是怨念,完全不想碰它们,于是坐在沙发上望着窗外发呆。看到远处在小区外面道路上施工的工人,还有空地上大片的草坪以及远处的群山,早晨的阳光时有时无地透过薄纱窗帘照进来。我心中盘算着这次搬家的成本以及获益,结论是这次搬家收益率还是挺高的,租金和原来差不多,空间却变大了,更安静也更自由了。另一方面,又想起了「我到底要过什么样的人生」这样的问题,明明知道诸如此类的问题永远都不会有答案。欲望是无法彻底被满足的,随着收入的增加,欲望也会相应增加,因此有钱人并不一定更快乐。快乐一定是建立在自控力之上的,对欲望的掌控,对拥有的东西感到感恩。把生活节奏放慢,才能注意到生活中那些细微、简单的快乐。这就是幸福生活的全部要义,然而我们却总是会被欲望蒙蔽双眼。

下午安装完宽带,东西也差不多清理完毕了,所以出门骑车绕着整个银湖转了一圈,心底又升起了那种探索的欲望和乐趣。好久没有过这种感觉了,印象中应该只有刚毕业那会儿才有过这样的心情吧,只不过不同的地方在于,这次是我自己一个人。想起了以前的室友,不知道为什么自从换工作之后,后来就不怎么联系了,然后有一天发现他删掉了我的微信好友,一开始我还有点想不通,后来也就释然了。我觉得像我这样的人可能还是更适合一个人玩吧,而且我也不在乎身边有没有人陪着。一个人可能还更自在些,不需要考虑其他人的想法。晚上和老妈聊天的时候,听她说起老爸以前厂里上班的同事被发现一个人倒在了出租屋里,被送到医院后发现是急性脑出血,即使救回来也是植物人了。总觉得老妈这是在暗示我什么,不过我也没接话,只是觉得挺唏嘘的,那人比老爸还小几岁,命运就是这样地无情。我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什么规划,目前只是想着走一步看一步,把技术能力提升上去,多学点有意思的技能,多探索身边的世界,最好还能认识一些有趣的人,这些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5 月 15 日 - 搬家后的变化

今天是搬家后第一天在家办公,感觉状态还不错,尽管中途被打断过几次,至少还是写了一点代码并且提交了 PR,唯一觉得让我有点担心的地方在于,夏天房间里可能会很热,因为是顶层,加上房间通风并不好,所以可能得全天开着空调,估计到时候电费会非常吓人。不过,粗略算了一下,基本上还是能接受的,毕竟因为现在的工作我也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凡事有得必有失嘛。除此之外,搬家之后的另一个变化是,我开始变得喜欢探索了,小区周边算是生活气息比较浓厚,在附近逛逛,看有哪些店,以及吃饭的地方、书店、咖啡馆等,心里想着也许以后还可以尝试下在外面办公。我发现附近没有那种普通的共享单车,只有固定停放点的区域共享单车,要不就是电单车,于是我才下定决心要学会骑电单车。这两天晚饭后都会去楼下骑个个把小时,发现骑电单车的难点在于控制好把手的加速,有点像学车时候的踩离合。不过,我相信随着练习时间的增加,形成肌肉记忆之后就会变得越来越熟练,就像学滑板和轮滑的过程一样。

5 月 16 日 - 保持平衡

今天晚饭后又去练单车,但是骑了半个小时就开始下雨了,无奈只能回小区。本来想回去休息一会就去车库玩轮滑的,没想到往沙发上一坐就起不来了,刷了几个小时的推,然后起身洗完澡洗完衣服,一个晚上也就过去了。这么快就陷入了这种颓丧的状态,确实是我没想到的。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最近工作压力稍微有点大吧。但真要说起来,相比过去,眼前的这点任务真的不算什么。假如缺乏锻炼,人的懒散真的会增长地特别快吧。另外一个感触是,人一定要有释放压力的渠道,老是憋着,或者想要营造出一种自己毫无缺点的样子,其实是非常累人的,而且崩溃的时候也会特别彻底。想起了东京的职场人士,白天严谨得不行,晚上醉酒后失态的样子也足够让人跌眼镜。我还是喜欢轻松一点的环境,让人能够做真实的自己,不用把自己逼得太紧,也不会彻底躺平。但其实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各种人都会占据一定的比例,我们只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以及学会去适应。

5 月 17 日 - 跨时代比较

晚上下了小雨,一个人撑着伞去周边逛了逛,回来的路上爬上了顶层平台看周围的夜景。说实话,我都忘了自己上一次登高看夜景是什么时候了,看到烟雨朦胧的城市灯光秀,心里有种奇妙的感觉。原本平常的街道变得绚丽多彩,各个角落里的建筑物也都相互映照成为成就彼此的风景线。我心里一边想着每条道路通向何处,一边幻想着那一幢幢建筑里正在发生的事。想着想着心里涌起了一股幸福感,活在这个年代的我们真的太幸运了,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享受到那么多过去的人无法想象的事物。常常听到有人对比国内外的福利制度差异,但是很少有人会去对比生活在不同年代下的人们所拥有的福利待遇的差异。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我们都是幸运的,只要你的国家享有一定程度的和平与安宁,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获得一个相比历史上的大多数人都更好的生活。只是我们经常忘记这一点,总是喜欢拿自己的生活与同时代的其他人比较。所以,这个年代最幸福的人不是最有财富和权力的人,而是最懂得知足和感恩的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能,我很庆幸自己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有幸得到了那么多前人的智慧。知足常乐,学会控制欲望,运用消极想象,找到生命的意义,不断探索多样的人生。这些内容就已经足够我学习和练习一辈子了。

5 月 18 日 - 搬家后的想法

搬完家差不多一周过去了,这好像是我工作之后第一次独自居住,房间完全属于自己,没有室友,也没有其他人来打扰。感觉还是挺奇妙的。虽然以前也体验过一个人独自生活,但是好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如此自由。我也是第一次体会到了在家办公的好处,我可以随时去开冰箱找喝的,工作累了可以靠在飘窗边望着楼下的车流和远处的风景发呆,终于可以放肆地大笑(虽然我并不会真的这么做)而不用刻意压低声音,中午可以很方便地下楼去找吃的而不是只能点外卖(以前的小区附近没啥吃的,要么得走至少一条街)等等,这一切都给我内心一种特别安宁的感觉。我真的特别感激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甚至开始在内心反问自己,我真的配的上现在的一切吗?我好像并没有付出特别多的努力。明明有很多人比我努力得多,但是好像并没有过得更好,我凭什么轻轻松松就得到这一切?可能就只是运气比较好吧,也只能这样解释了。所以,每当内心感到懈怠或者是想要抱怨的时候,就该提醒自己:要知足,要学会感恩。

晚上第一次穿上大三轮去外面刷街,因为对周围街道还不是太熟悉,经常走回头路。不过,我发现在这边刷街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有很多坡道。虽然上坡很累,但是下坡也很爽。而且很多地方都还在施工,不过有小路可以进去里面,感受轮子飞驰在全新铺好的柏油路上,那感觉真的太妙。还有很多园区也是半封闭式的,可以走小路进去四处溜达转转。虽然银湖不大,但是每次在外面逛的时候,都会想象自己以后在这里散步、逛街、跑步的样子,好像也蛮不错的。未来可期!

5 月 19 日 - 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

最近又开始在 YouTube 上关注到一些讨论政治的视频,本来我是非常抵触这类视频的,因为我知道关注这些只会破坏自己的心情,而且也属于是自己影响圈之外的东西,但是,每次遇到这样的视频却总是忍不住点开看。我个人并不觉得意识形态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所谓的普世价值也很难一概而论,对于饭都吃不饱的人来说,自由、平等的优先级显然更低。每种制度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只看到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当然,国内言论管控有时候的确做得有点太过火,但我相信这只是因为现阶段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历史上无数次面临过分崩离析的危险,但一次次地又从头来过,我相信它背后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在支持着这个文明的发展,有可能是文化,也有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使用的方块字。坦白讲,我的确是这个体制的受益者,因为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从农村走了出来,我有了选择在哪里生活的能力。而无数没有那么幸运的人,他们的确是在家庭背景、教育水平、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无法拥有像我一样的选择权。这一部分当然可以归因为体制的缺陷,但是这世上哪有完美的制度呢?

我是个乐观派,我觉得还是应该相信每个人都在尽力而为,否则这个国家也不会从过去一穷二白的状态走向现在的繁荣富强。我们这个国家太大了,而且也才发展几十年,各个区域间形成差距也算得上正常。每当感到失望的时候,想想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无论是杰出的科学家还是勤奋工作的普通人。我过去所遇到的大多数人都是好人,是善良的人。我们有儒家文化作为基地,有温良恭俭让的传统,这是我们的文化和其它文化最大的不同之处。我觉得我唯一能做的只是传播善意,以及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拥有选择的权力。只要我们保持善意,保持对弱者的尊重,同时每个人都尽力而为,这个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好。至于不公平,这是个很难完全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保证尽量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天赋,期待政府能够建立更好的制度,让每个人都能凭借自己的双手,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5 月 20 日 - 谈谈爱情

在这个空气中都充满恋爱的酸臭味的日子,来聊聊爱情吧。我还是觉得人还是要相信爱情的,美好的感情是人类这个物种特有的东西,爱情就是其中之一。我其实也并不明白什么是爱情,我对爱情的大多数概念都是从书本和影视剧中建立起来的。至于生活中,好像蝇营狗苟的东西更多一些,并不显得那么纯粹。但我相信其实它们都是爱情,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多数人的爱情都是在开始时,或甜蜜或富有激情,而后慢慢平淡下来,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极偶尔瞥见一点点幸福和浪漫的味道,这就已经非常难得了。爱情其实就是这样,在两种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比如,我观察到最多的是我父母的相处,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有什么爱情的痕迹,但往往在那些被你忽略了的细节中,当仔细回想的时候,你才意识到,那好像就是他们在表达爱意或者对对方的关注。我知道大多数的影视作品都不能太当真,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日常生活多少也受到它们的影响,比如关于如何制造浪漫,如何让两人的相处显得更有诗意等等。至少它们告诉我们,爱情可以是什么样。对我自己来说,我觉得人生在于体验,而观察是一种最为廉价的体验。至于是否要参与其中,并不是特别重要。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比较胆小和怯懦,害怕被拒绝和受伤害,所以喜欢用随缘或者在等对的人作为借口。也许对的人永远也不会出现,也许曾经出现过但因为我的害羞和矜持而错过了。无论如何,我接受当下的状态,我觉得像现在这样一个人生活也很好。当然,未来我的想法也许会改变,也许我会恰好遇到合适的人,那么我也会学会接受那时的自己。无论如何,认识更多有趣的人,通过观察以及获得更多的体验,这些是我会一直努力做下去的事。

5 月 21 日 - 心怀感恩以及从身边做起

最近又通过全球旅居的视频博主关注到一些我不曾关注过的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比如摩洛哥渔民的生活,叙利亚内战背景下的民众生活,以及从事风俗业的女性的生活。我总觉得生活在安逸环境下的人,更需要去关注这些不那么幸运的人,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能够拥有此刻所拥有的一切,是件多么值得感恩的事。你为之不屑的生活在别人眼中可能是令人艳羡的生活。所以,我一直在强调要珍惜眼下的一切,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哪天是否会失去这样的生活。我并不是想要散播焦虑,而是希望更多人学会心怀感恩地去生活。无论如何,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代表着你已经至少比世界上十几亿人都拥有得更多了。所以,不要为了那纸醉金迷而放弃眼前本就唾手可得的幸福。知足常乐是古训,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逐渐忘记这句话。我也常常在思考,除了学会感恩之外,我们是否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出于道德当然是应该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做的事是持续努力完善我们自身。努力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也是在为我们的社会做贡献,我们会因此获得更多的资源,于是未来也就有更多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自己的家人。当家人更需要我们的帮助的时候,当然应该优先考虑他们,并不用因为使用亲疏远近作为排列的优先级而感到羞愧,这毕竟是人之常情。只有当人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了,同时也把身边的人都安顿好了,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其他人。否则,一切都是在自我感动。

5 月 22 日 - 独立与寻找适合自己的圈子

偶然看到一个视频,讲的是日本的很多年轻人说自己没有知心好友的问题。我非常赞同节目中的观点,这的确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一方面,互联网无比拉进了人们的距离,但是很多人也因此失去了与人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再加上这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但是,人们的边界感也前所未有地清晰,我们很难不去担心自己说的某句话可能会触犯到某个人,比如他的生活方式、观念、爱好等等。我们越来越需要确认更多的信息,才敢去和一个人完成一次足够真诚的交流。也正因如此,我们越来越不愿意主动踏出第一步去和他人建立连接,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被他人拒绝的可能性很高。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好像也不一定。首先,我们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不要怕被拒绝,也不要怕被冒犯或者冒犯其他人。无论你做什么,总会有一部分人不高兴的。而且你只需要和价值观相似并且聊得来的人交往就可以了。其次,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其他人的观点呢?既然我们可以确信自己一个人也能过好,那么就更加不应该去在乎别人怎么想了,大不了就回到自己窝里继续自己一个人玩不就好了?想通这一点之后,的确会非常解放心灵。首先你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独立的个体不用害怕被他人拒绝。因此只需要去不断地尝试,找到让自己舒服的圈子,然后尽情做自己就可以了。

5 月 23 日 - 不完美的世界

想接着聊聊贫富差距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人过着非常辛苦的生活,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他们的存在,他们是工地上的建筑工人,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农村的孤寡老人,身体残疾的低收入者。我们平时能经常接触到的顶多就是外卖送餐员、快递员等等,他们相比前者其实还算是比较好的,虽然同样辛苦,但至少收入不算太低,以及拥有一定的选择权。建筑工人虽然工资也不低,但是相比较起来,他们的辛苦程度以及所要承受的压力真的大太多了,而且还需要面对社会上的白眼和歧视。比如在普通人的认知中,建筑工人等同于农民工,而很多人都看不起农民工,比如会觉得他们是因为文化水平低所以才只能做这种非常劳累的粗重活。改变他人的看法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尤其是在社会层面改变人们对某一群体的认知,更是难上加难。我有时候在想,像我这样的人,享受了这些人的服务,算不算是在压榨他们的劳动?答案好像会让人感到不安,因为多少算是。但问题是,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的收入水平,即使你愿意多付出一点金钱,能够造成的改变也非常有限。况且这个世界上多得是贪婪的人,即使已经拥有很多,但还是想要从他人那里攫取更多。我不是想强调谁的道德水平更高,只不过现实就是这样。我们能做的只有做好自己,以及希望能以自己微弱的影响力改变一些人的想法。这是一个贫富差距无限放大的年代,最富有的人想要把 100 万人送上另一个星球生活,最贫苦的人连让家人吃饱饭都很难做到。这就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世界。大多数人能做的,只有心怀善意,学会感恩,多做善事,多帮助他人,尤其是那些过得不如自己的人。祈求世界突然变好是不可能的,唯有一代代积累。也许未来的人类真的可以生活在一个没有贫穷,没有战争和 refugee 的世界。

5 月 24 日 - 如何摆脱虚荣

看了最近这几天的碎碎念,总觉得自己有成为白左的危险。但我的本意并不是这样,我希望的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反省,学会感恩,不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觉得做到这一切最好的出发点是从自身开始,从你身边的小事开始。比如,不要想着一万公里之外生活在贫民窟里的人有多么不幸,而是想着你能为你的家人做什么,你能否多关心你的朋友和同事,你是否愿意去街边摊贩那里买点东西、和他们聊聊天,你能否主动与那些经常见到的熟悉的陌生人打个招呼。只有把这些小事都做好了,把身边的人都照顾好了,你那些溢出的爱心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假如一个人对身边的人都不愿意表达善意,他对几千公里之外的人真的有那么关心吗?很难不让人产生怀疑。我觉得人的天性都是自私的,大多数时候我们想的都是自己,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好、更开心、更快乐,而有时候假装关心远方的陌生人能够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于是很多人乐此不疲。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再次强调一下爱自己的重要性。不要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优越感,真正关心自己的人不会让自己堕落到为了虚荣心而放弃做真实的自己。我们要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而这不需要通过任何外界的认同或者物质上的证明。看清自己的真实价值,做真实的自己。接受现实,接受眼下的生活,尽量过一种简单、平和的生活。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值得追求。

5 月 25 日 - 被恐惧限制的人生

最近突然有种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的感觉,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刚搬了家的原因,也是因为每当空闲下来的时候,内心会感到不知所措,而且时间常常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过去一两年里一直在提醒自己要过一种有意识的生活,但是到头来我的生活还是会被无意识掌控,注意力和时间总是被手机和各种娱乐占用,只有事后回想起来才会感到懊恼。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我内心缺乏足够强烈的动机,缺乏目标感。其次是我有太多的恐惧和担心。我有很多想要尝试的东西,但是从来都没有真正鼓起勇气去行动,总是在内心告诉自己下次再说,但是只要有下次就还会有下下次,于是最终它成了一件永远也无法被完成的事。我不想等到自己七八十岁的时候,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自己错过了那么多的机会,有那么多我本该去尝试的事情,但是因为恐惧和怯懦,最终却什么也没有发生,我生命中少了那么多本该是非常有意思的体验。人生真的非常短暂,当你一旦进入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你就很难再次通过行动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改变,尤其是当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的一生真正能够进行许多尝试并且也能够承担这些尝试的后果的时间窗口,其实就只有十几年,也就是十几岁到三十几岁之间,假如错过这个时间窗口,之后想要再次遇到相同的机会就很难了,而且到时候你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会更多。不过,无论如何,我还是觉得我们始终应该把个人感受放在第一位。很多时候,我们没法做到面面俱到。有时候只要尽力了,那就很好了,比如照顾家人方面。恐惧只是我们大脑中的想象,只要行动起来之后就会意识到这一点。

5 月 26 日 - 改变、感恩与帮助他人

晚上洗澡的时候无聊算了下自己的时薪,发现相比刚毕业那会儿,现在的时薪差不多翻了有 7、8 倍。想想真的是不可思议,那时候还以为找不找得到工作都是问题。回头看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所以,人真的不要太妄自菲薄,有的时候问题真的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保持乐观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不过,也难免感叹时间过得是真的快,我总觉得这几年好像一下子就过去了,我印象中自己好像刚刚还漫步在校园里,忙着下课去图书馆、自修室占座,算好时间去食堂吃饭,期末之前抱着一堆书突击「复习」准备考试,等等。然而转眼间,大学毕业已经快六年了,看到谷歌相册给我推送的以前的照片才意识到,那些日子的确发生在不远的过去,而我也已经不是那个时候的我了。虽然我自己感觉自己什么都没有改变,但是看看照片上的自己,的确能够注意到一些变化。无论如何,最想表达的还是感恩,感恩自己遇到的那些人,感谢那些选择相信我的人,也感谢那时候抓住这些机会的自己。我虽然一直都不算勇敢,但是至少在那些关键的时刻还是能鼓起勇气站出来,所以才能拥有今天这样的机会。当然,最重要的是幸运。我相信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越来越幸运,也希望自己能够在珍惜这些机会的同时,多多帮助其他人,让越来越多的人也能拥有像我一样的机会和好运。

5 月 27 日 - 自我管理

晚上洗完澡坐在沙发上发呆,脑海里闪过无数个想法,好想把它们全都捕捉记录下来,可惜做不到,希望未来有一天能有实现这种愿望的技术出现吧。我一直觉得,人类能够发展到现在,在于我们能够思考,能把接收到的信息重新排列组合,拼凑出不同的结果,再通过计算,得到一种全新的实现方式。无论是科学发明,还是艺术创作,往往都是这样。而作为一个个体,我在想什么样生活方式才是最有利于我们去思考和创造的呢?对我来说,独处的时间非常重要,我必须在一个人的状态下才能进入非常专注的状态,因为我非常容易被外界的噪音打扰。但是,对于有的人来说,通过和不同的人交谈,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别人听,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与人聊天是他思考和获得灵感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学习,就像德鲁克在自我管理中提到过的,首先你要搞清楚你是读者型还是听者型的人,否则你只是在浪费自己的精力,效率低而产出不高。我觉得人生最要紧的事是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并且持续不断的去打磨它,直到完全掌握甚至是达到完美的状态。这样之后,你就可以去追求下一个目标了。其次,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假如我们没有成为专家,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天赋,更有可能的原因是我们还不够投入。当我们目标明确,有足够的热情和动力,加上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至少应该能把事情做到还不错的程度,之后只需要根据接收到的反馈,决定在哪方面继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了。根据反馈调整策略非常重要。每当你陷入迷茫的时候,问问自己:我在玩什么游戏?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我能玩好这个游戏吗?我擅长它吗?假如不是,那么,你就应该开始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行动了。

5 月 28 日 - 独处vs不要独处

早上醒来打开窗帘,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大太阳,意识到夏天是真的来了,这也意味着我有了更充分的不出门的理由。最近听到一种言论,说年轻人不应该花太多时间待在房间里,而是应该去办公室,去健身房、咖啡馆、书店,去酒吧、俱乐部,甚至是商场,你住的地方应该只是你睡觉的地方,年轻人需要去和现实生活中的人打交道,去拓展人脉和长见识,而且只有在和人的相处中才能学到更多东西,尤其是要多和异性和比你年长的人相处。说实话,我心里一开始是认同的,因为毕竟从我这几年的生活状态来看,一个人的生活的确会显得有点枯燥,并不适合每个人。但是,仔细想想之后又觉得,其实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正确。因为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独处在我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必须保证自己每天至少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不被任何人打扰,只是和自己对话,有时候是阅读、运动,或者只是做一些放松的事。当然,我也意识到,自己最近似乎有点太过封闭自己了,几乎不与外界打交道,完全活在了自己的小世界里。我觉得这样其实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以,也在打算寻求一些改变,比如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圈子,加入一些新团体,包括线上和线下的。不知道这样做能否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但是我觉得只有去尝试了才能知道结果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5 月 29 日 - 运动精神&死亡的意义

看了 Erik Torenberg 的一篇文章,虽然我对 NBA 不怎么感兴趣,但是还是能从球星说的话中体会到这种运动背后的体育精神,也就是那种 “*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 的精神。我觉得这也是竞技体育的魅力之一吧,没有人能够保证你会赢,即使你发挥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也一样。即使获得了总冠军也不代表你会一直赢下去。你只需要保证自己每场比赛都发挥出了自己的全部潜力就可以了,剩下的交给天意就好。其实对应到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享受过程,而不是太注重结果。假如我们知道自己注定要失败,难道我们就要放弃执行某个计划了吗?显然不是。况且人生真正的终局是死亡,但是应该没有人会愿意直接走向终点。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是教授还是文盲,我们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每当我们感到自己站在世界之巅的时候,提醒自己,我只是人类中渺小的一员,总有一天我会死去。而当感到失望、落魄的时候,也要想想,其实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相比于死亡,我眼前所经历的只是生命中不同寻常的另一面而已。死亡是最佳的让人摆脱各种外界依赖、停止拖延、鼓起勇气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良药。认真思考过死亡的人,一开始可能会变得悲观沮丧,但是,最终一定会变得更务实,更敢于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毕竟,假如你连死亡这件事都能想明白,现实世界中的那些困难可能也就没那么可怕了,而且你对人生的意义也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5 月 30 日 - 隐入烟尘

昨晚原本想早点睡的,一看时间还早,觉得可以看部轻松点的电影再睡,结果看了隐入烟尘,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不知道现实中存不存在马有铁这样的人,不过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我就是他,有时候慈悲得有些可笑,比如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时候,却会去担心和自己完全不相关的人或事。这样的人是真傻还是真善良?你说他善良,但是这善良却会被各种各样的人利用,一辈子辛劳,但是最终却并不被任何人感激。他是因为不愿意与周围的环境同流合污,所以甘愿被人利用吗?也许吧。当他遇到比他更弱的女人曹贵英的时候,他似乎重新找到了生命的力量。他用自己的一切力量爱护她,让自己都舍不得骑的爱驴驮着她走街串巷,和她一起建起了土坯房,然后一边种麦子和苞谷,一边养着鸡和猪。虽然活得卑微,但是他们至少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命运总是这样无情,眼看着一切都要好起来的时候,贵英却意外溺死在了村口的河水里。墙上的喜字变成了贵英的黑白照片,马有铁原本近在眼前的幸福也戛然而止。从此,他像那头驴一样茫然地接受着命运的安排。

看这样的电影容易让人心情沉重,但是,我也意识到,我们这个社会之所以总是强调要努力、要奋发向上,可能也是因为过去社会对弱者是毫不同情的。假如你没有能力、不能自食其力,虽然不至于完全被抛弃,落到自生自灭的地步(因为始终有家族网作为最后依托),但最终你只能任人摆布,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每个人都知道掉到底层之后会是什么样子,每个人都非常害怕陷入那样的境地,所以,每个人都是极致的以结果为导向的人。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道德和羞耻感完全被抛到脑后,尤其是当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虽然不愿意接受,但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不过,还是希望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好吧。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尊重他人的选择,能够容忍和自己不同的价值观,真正学会去理解他人。

5 月 31 日 - 如何理解爱

我真的理解什么是爱吗?虽然看过不少关于亲密关系的书,也看过很多爱情电影,但是,我好像从来都没有真正体会过爱上一个人的感觉。难道爱只是一种想象?我有过 crush,但是我觉得那离爱还很远。小说里的那种强烈的想要将对方占为己有的愿望,为了对方完全失去理智、不顾一切的冲动,对对方肉体的渴望,无法停止的思念,看到对方时感到周围的时空停止、世界上只剩下你们两个人的感觉,我觉得至少要有过两三种类似上面的这些体验,可能才算是进入「爱」的状态了吧。不过可惜的是,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得越来越难以信任他人。我们很难做到主动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默认使用各种潜规则以及「大人的方式」与对方交往,也无法拥有年轻时候那样 have nothing to lose 的心态了。所以,年纪越小的时候更容易进入恋爱的状态。另外就是,像刚刚说的那样子的爱,现实生活中本来就很少见,能够爱上并走入婚姻而且还能保持这种爱的状态的,更是少之又少,这点和年代、性别、地区都无关。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历史上才会有那么多关于爱情的神话以及民间的爱情故事,并且我相信未来还会有人不停地创作和消费新的关于爱情的艺术作品。这毕竟是人类能够繁衍至今的底层动力。「关于爱情,我知道的不多」,我觉得始终保持这种心态的人,可能才更容易被爱情感动到吧。